陈吕军:回顾2024年,我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环境教育事业的从业者,收获颇丰。
一是获得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称号,以及在2024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上,我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里接到2024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聘书,这既是对我生态环保工作和事业的认可,也是一份鞭策与责任。
二是当选2024年清华大学“良师益友”,这是学校和学生对我作为环境类专业教师的认可。
三是我和团队的研究项目“印染工业园区污泥能源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”,获得了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,这是学术界对我学术研究成果的认可。
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为陈吕军颁发2024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聘书。
2024年,我参加了在哥伦比亚举行的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的城市峰会。这次峰会启发我思考,城市应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中起关键作用,城市居民素养高,城市还有先进的技术以及厚实的宣传力量,应该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而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,对环境污染防治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“双碳”等领域,承担更大更高的责任使命。
陈吕军参加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城市峰会。
陈吕军:作为环境类专业的教师,我期待同各位同事共同寻找如何突破“环境保护”是“天坑”专业的魔咒,让优秀人才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事业中来,大力推进“环境伦理学”教学,以及加强从消费端开展“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与应用”。积极在全部领域开展“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”研究与应用,将各项政策在发布前纳入“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”的笼子里,真正推出高水平发展和高质量保护的政策措施。
作为绿色工业发展的研究者,我希望我们的工业园区针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绿色壁垒,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制度),提早布局“新三样”产业(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)产生的新的废物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基地。此外,要认真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”精神,建议选择代表性工业园区开展先行先试,促进园区零碳技术开发与场景应用,建设一批示范零碳园区。
陈吕军参加第二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大会。